各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委網信辦、發展改革委、科技局、農業農村局、商務局、大數據局,青島市通信管理局,有關單位:
為貫徹國務院《“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落實《山東省“十四五”數字強省建設規劃》,按照省委、省政府關于加快推進數字變革創新、奮力實現數字強省建設新突破的部署要求,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委網信辦、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大數據局、省通信管理局等部門聯合制定了《山東省2022年數字經濟“重點突破”行動方案》,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省委網信辦 省發展改革委
省科技廳 省農業農村廳 省商務廳
省大數據局 省通信管理局
2022年3月22日
(此件主動公開)
山東省2022年數字經濟“重點突破”行動方案
為貫徹國務院《“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落實《山東省“十四五”數字強省建設規劃》,按照數字強省建設“一年全面起勢,兩年重點突破、五年跨越發展”的戰略目標,決定將2022年確定為數字經濟發展“重點突破”年,結合我省實際制定本行動方案。
一、實施數字產業化引領行動,著力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質量發展上重點突破
1.打造電子信息制造業增長極。實施集成電路“強芯”工程,支持企業研制高端存儲芯片、MEMS(微機電系統)傳感芯片、EDA(電子設計自動化)工具等產品,對高端芯片量產前首輪流片費用和符合條件的封裝測試公共服務平臺給予獎勵補貼。實施高清顯示“補面”工程,引導企業研發超高清8K顯示畫質處理芯片,改造提升4K/8K電視機生產能力,鼓勵有條件的市參與全國“百城千屏”8K超高清應用推廣行動。依托海爾、海信、浪潮、歌爾等“鏈主”企業,培育一批特色領航企業,優化提升集成電路、計算機及外設、智能家電等重點產業鏈。重點打造濟南信創和集成電路設計、青島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和5G高清視頻、煙臺光電傳感、淄博MEMS等新型特色產業集群。2022年底,力爭電子信息制造業收入規模突破55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2.打造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引領區。加快突破云操作系統、數據庫、中間件等基礎軟件關鍵技術,布局先進CAD/CAE/CAM(計算機輔助技術、計算機輔助工程、計算機輔助制造)、ERP(企業資源計劃)等高端工業軟件,著力構建開源開放的技術創新和應用生態。實施高端軟件“四名”提質行動,充分發揮濟南、青島兩個軟件名城優勢資源,支持軟件產業提檔升級,重點推動齊魯軟件園、青島國際創新園等擴容提質,確保全年產業規模均進入國內城市前十。新建5家以上集聚程度高、創新能力突出、配套設施完善的省級軟件名園,新認定50家以上省級軟件工程技術中心,加大首版次高端軟件產品認定和保險補償力度,推廣100個以上技術領先的魯版軟件名品。2022年底,力爭軟件業務收入突破8500億元,其中大數據產業突破16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3.打造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示范區。深入開展工業互聯網供需牽手行動,積極推進“5G+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做大做強“雙跨”平臺,推動海爾卡奧斯、浪潮云洲等重點平臺向世界一流水準邁進,支持藍海工業互聯網平臺、橙色云爭創國家級“雙跨”平臺。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評價辦法》,開展省級以上平臺評估,累計培育25個左右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家電、數控機床、農機裝備、紡織服裝等標志性產業鏈,打造一批深耕行業需求的服務型平臺。高標準建設國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新培育10個以上省級工業互聯網園區、50個省級工業互聯網平臺,遴選10家左右工業企業開展“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試點應用。2022年底,以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互聯網行業業務收入突破1000億元。(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按分工負責)
4.打造信息通信服務業發展新高地。支持發展通信感知一體化、通信與人工智能融合、通信網絡內生安全、星地一體融合組網等下一代信息通信網絡技術。加強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智能終端等創新應用,提升安全可控水平,推進核心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做強電信基礎服務,持續推進業務開放,壯大電信增值業務規模。2022年底,力爭電信業務總量增幅超過20%,電信業務收入增幅超過7%。(省通信管理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分工負責)
二、實施產業數字化提質行動,著力在深化數據賦能增效上重點突破
5.深入推進工業數字化轉型。滾動實施萬項技改、推動萬企轉型,加快智能化、綠色化技改進度。構建“國家級-省級-市級”智能工廠梯度培育體系,新培育、推廣30個以上首臺套智能制造裝備,遴選一批智能制造解決方案供應商,建設200個以上數字化車間,打造100家智能制造標桿企業,新建一批“燈塔工廠”“晨星工廠”。開展“云行齊魯工賦山東”行動,打造100個以上“工賦山東”典型應用場景。完善“云服務券”政策,加快重點工業設備“上云上平臺”,培育20個以上工業設備上云標桿。通過“流量券”補貼方式,引導企業參與“山東制造網行天下·拓展年”行動,借助專業平臺開展“云采銷”。實施工業大數據體系“四個一”工程,遴選一批工業大數據平臺,建設工業大數據庫,打造一批工業大數據應用,建設“國家級-省級-邊緣級”工業大數據中心體系。新培育不少于20家省級數字經濟園區,引導產業集聚發展。2022年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指數提高到117左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6.深入發展特色高效數字農業。大力推廣應用新型智能農機裝備,引導傳統農業機械智能化改造提升。完成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管理平臺建設,實現海洋牧場、休閑漁業、增殖放流及資源調查等業務的數字化管理,促進精準化管控、智慧化發展。新創建認證100個智慧農業基地、16個智能牧場,持續建設濟南、青島、濰坊3個智慧農業試驗區。(省農業農村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及有關市按分工負責)
7.深入推動服務業高端化發展。加快發展數字生產性服務業,打造多元化工業設計、金融科技業態,推動跨運輸方式、跨部門、跨區域信息共享。鼓勵實體商業通過直播電子商務、社交營銷開啟“云逛街”等新模式。做強數字生活性服務業,發展淘寶村鎮、生鮮電商、產地倉、直采基地等電商新模式新業態,加快直播電商發展,推廣“跨境電商保稅備貨倉+直播電商”銷售新模式,發展“直播+企業”“直播+店鋪”“直播+品牌”等直播業態,推動各市圍繞特色產業,聯合重點直播平臺,建設直播電商基地。鼓勵發展分享經濟、在線經濟、平臺經濟,培育發展共享出行、共享租住、共享辦公等新興業態。實施網絡零售倍增行動,發揮濟南、青島龍頭帶動作用,推廣臨沂、菏澤發展直播電商、農村電商典型經驗。(省發展改革委、省商務廳等按分工負責)
三、實施數據價值化升級行動,著力在數據要素高效配置上重點突破
8.完善數據要素供給體系。加快推動企業開展數據分類分級治理,聚焦經濟發展、社會治理、公共服務等領域需求,探索統一采購、合作開發等差異化模式,推動產業數據和公共數據高效、高質量匯聚。推廣實施DCMM(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國家標準,引導企業積極參與DCMM貫標,積極爭取國家區域試點,遴選并宣傳推廣一批優秀企業數據治理優秀案例,2022年底,推動100家以上企業開展DCMM貫標,對首次通過DCMM二級及以上企業給予財政補貼。依托省數據交易平臺開展工業數據產品登記,特色數據產品上架數量不少于200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按分工負責)
9.培育數據要素交易體系。開展數據要素交易制度研究,制定數據(產品)登記信息、數據(產品)登記流程等標準規范,建立數據資產評估服務體系。創新公共數據、產業數據運營模式,利用隱私計算、多方安全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探索開展公共數據授權運營。實施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培育工程,加快省數據要素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建立健全黃河流域數據要素流通體制機制,爭取黃河流域工業大數據算力樞紐(調度平臺)落戶濟南。(省大數據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按分工負責)
10.健全數據融合應用體系。聚焦產業數字化領域典型應用場景,搭建場景開放創新平臺,建立場景庫、案例庫和廠商庫。培育一批專業化、場景化工業大數據解決方案,打造一批工業大數據應用示范項目。支持數字化程度較高的企業構建“企業大腦”,建成一批獨具特色的數字“未來工廠”。鼓勵裝備、電力、醫藥等行業龍頭企業構建“產業大腦”,落地一批產業鏈國字號的數字“經濟總部”,推動上下游協同高效發展。支持工程機械、電子電器、紡織服裝等行業培育數據驅動的制造業新模式,發展零工經濟、共享制造、產業鏈金融等新業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四、實施數字新基建跨越行動,著力在數字基礎設施支撐上重點突破
11.加快優化提升信息通信網絡。實施5G“百城萬站”“百企千例”行動,加強5G網絡深度覆蓋和規模化應用,新開通5G基站6萬個。深化“雙千兆”網絡系統工程,開展面向不同應用場景和生產流程的“雙千兆”協同創新,孵化15個以上可復制的示范應用。新建2個以上“千兆城市”,完成縣級以上城區10G PON設備大規模部署,推動完善5600公里的確定性網絡建設布局。加大NB-IoT網絡部署力度,實現縣級及以上城區普遍覆蓋。持續提升IPv6端到端貫通能力,實現IPv6用戶規模和業務流量雙增長。建成濟南、青島國家級互聯網骨干直聯點,推動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落戶山東。(省通信管理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分工負責)
12.加快推進新型數據中心建設。全力建設“中國算谷”,加快形成“1+2+3+N”的算谷空間發展布局,構建國際領先的先進計算產業基地。開展數據中心增量提質行動,支持建設2個省級數據中心核心區、5個集聚區、多個行業節點,構建“2+5+N”的全省一體化數據中心雁陣格局。全面推動省級新型數據中心建設,實現“云、邊、端”協同發展,打造首批20個省級新型大中型數據中心、60個省級新型邊緣數據中心,2022年底,全省在用標準機架數突破25萬個。(省大數據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按分工負責)
13.加快布局物聯網終端部署。打造一批NB-IoT百萬級連接規模應用場景,物聯網終端部署總數達到1.5億個。積極推進國家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節點落地山東,加快“星火·鏈網”濟南超級節點建設,新上線4個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力爭標識注冊量達到30億個。打造智能傳感器推廣示范工程,培育100項以上示范應用場景,推進智能傳感器在汽車電子、消費電子、智慧海洋、工業控制、醫療電子等重點應用領域及工業生產流程中的應用及融合。2022年底,全省重點公共區域前端感知設備智能化覆蓋率及聯網率超過80%。(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通信管理局按分工負責)
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行動,著力在數字技術科技創新上重點突破
14.推動重大科技項目攻關。大力實施“揭榜掛帥”升級版,試行“賽馬制”,圍繞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通信、集成電路及關鍵電子元器件、高端工業軟件等領域關鍵共性技術,開展20項以上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攻關,解決一批產業“卡脖子”技術難題。力爭推動智能制造等方向“科技示范工程”建設。推動國家級信創中心落戶山東,積極打造信創應用典型示范單位,提升信創應用普及率,推動形成具備山東特色的信創解決方案。(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分工負責)
15.搭建高能級創新平臺。支持量子國家實驗室濟南基地、高端智能家電制造業創新中心、國家云計算裝備產業創新中心、國家虛擬現實創新中心等國家級平臺建設,帶動一批高精尖產業發展。在新興領域和優勢學科方面布局建設一批省重點實驗室,支持創新型龍頭企業和高校、院所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等領域牽頭創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快建設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泉城省實驗室。累計培育省級大數據發展創新實驗室30個。推進山東未來網絡研究院建設運行。加快濟南-青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建設。(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分工負責)
16.大力培育企業創新主體。引導資源向產業鏈“鏈主”企業集聚,支持“鏈主”企業入股、并購掌握核心技術、擁有高價值品牌的優質中小企業。搶抓元宇宙發展“風口”,布局發展一批虛擬/增強現實及可穿戴智能設備骨干企業。通過“創新服務券”等模式,重點培育一批專注細分市場、聚焦主營業務、創新能力突出、成長潛力較高的科技型企業。推動數字經濟領域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梯度培育100家以上單項冠軍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等創新型企業。(省工業和信息化廳負責)
六、實施數據安全體系筑盾行動,著力在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上重點突破
17.強化數據安全防護體系建設。開展工業領域數據安全專項調研,摸清全省數據安全現狀、形成分析報告。依托省數字經濟專家咨詢委員會數據安全專業委員會等,為標準制定、安全防護、應急處置提供智庫支撐。制定山東省工業數據安全管理辦法等制度規范,推進工業數據開發利用及安全標準體系建設,指導企業開展工業數據分類分級安全保護。加快構建數據安全風險評估、信息報送與共享、監測預警、應急處置機制。將數據安全政策融入“數據賦能實體經濟”宣貫活動,組織開展《數據安全法》《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數據安全管理辦法(試行)》系列培訓。加強數據出境安全管理,開展數據出境安全評估,防范數據出境安全風險。(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分工負責)
18.強化數據安全防護能力保護。規范互聯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活動,督促指導算法推薦服務提供者制定完善服務規范、依法提供服務。組織安全服務機構等單位開展工業數據安全風險監測,分析研判各類數據安全風險信息。面向全省建立集中統一、高效權威的數據安全通報預警體系,嚴格規范數據安全重要信息發布,定期開展季度、年度和重大專題相結合的全方位通報。督促企業落實數據安全主體責任,及時整改安全隱患。依托第三方機構定期開展工業數據安全檢查評估、攻防演練、技能培訓,及時向主管部門報告處置進展情況。(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按分工負責)
19.強化數據安全產業集群支撐。組織開展數據安全產業重點技術攻關和應用技術研發,形成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優秀技術產品和解決方案。發揮重點企業、科研機構的引領帶動作用,培育孵化一批特色安全企業和研究服務機構。統籌數據安全產業及相關產業發展,推動數據安全產業園區、創新應用先進示范區建設,以安全產業發展提升數據安全保障能力。2022年底,數據安全行業收入突破100億元。(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等按分工負責)
七、實施數字化治理增效行動,著力在數字經濟環境優化上重點突破
20.完善協同推進和監管機制。在數字強省建設領導小組下,建立數字經濟工作聯席會議機制,統籌推進全省數字經濟發展。編制重點任務臺賬和責任清單,每季度調度通報工作進展。探索建立與數字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相適應的推進模式,推動各市理順數字經濟管理體制機制,加強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分工協作。實施多元協同治理能力提升工程,進一步強化平臺治理、引導行業自律、保護市場主體權益、完善社會參與機制。構建數字經濟多元、開放、公平的市場環境,優化政務服務和業務協同,推動形成技術支撐有力、安全保障有效、體制機制健全、治理效能領先的數字化治理體系。(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大數據局等按分工負責)
21.提升數字經濟治理能力。將數字經濟列入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加強數字經濟領域軟科學課題研究。出臺推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倍增發展的指導意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等政策文件。強化數字經濟運行統計監測,研究制定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測算方法,常態化開展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核算。編制數字經濟發展水平評估評價指標體系,發布全省數字經濟發展評估報告、黃河流域數字新經濟創新發展白皮書。完善數字經濟發展考核指標,提升數字經濟治理的精準性、協調性和有效性。2022年底,實現全省數字經濟總量增幅超過11%,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占GDP比重達到7%。(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科技廳按分工負責)
22.營造數字經濟良好發展氛圍。開展數字經濟“百園千企、百城萬項”活動,培育“百”余家省級數字經濟園區,扶強“千”余家數字經濟龍頭帶動企業,推動“萬”余個數字經濟項目建設。建立2022年度全省數字經濟重點項目庫,將符合條件的優先納入省級重點項目,集中要素資源加快推進。實施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行動,深化企業總數據師(CDO)制度,遴選一批數字經濟“領軍人物”“智慧工匠”和“引航專家”。舉辦世界先進制造業大會、國際虛擬現實創新大會、中國首屆算力大會、數字經濟高峰論壇等重大活動,持續擴大我省數字經濟影響力、美譽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委網信辦、省大數據局等按分工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