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政辦字〔2022〕117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山東半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建設規劃(2022-2025年)》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22年10月22日
(此件公開發布)
山東半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建設規劃
(2022-2025年)
建設工業互聯網示范區是山東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難得機遇,也是探索改革路徑,為全國提供山東經驗、山東模式的重要機會。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積極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戰略,以數字化轉型引領制造業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加快建設國家級工業互聯網示范區,特制定本規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省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錨定“走在前、開新局”,加快推動山東半島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建設,全面完善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數據、安全、應用等體系,扎實開展“工賦山東”行動,持續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制造業融合發展,推動兩化融合邁向更廣范圍、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加快賦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積極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國內領先的工業互聯網產業生態,為全面開創新時代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撐,為全國工業互聯網發展探索路徑、打造樣板。
(二)基本原則。
1.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協同發力。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強化企業主體地位,多方參與、開放合作,最大程度激發市場活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加強戰略規劃引領,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提升高端供給能力,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創造良好環境。
2.優勢特色與重大戰略有機結合。立足山東省工業體系完備、技術創新活躍、市場需求旺盛的優勢,找準山東在國家重大戰略中的定位,引導更多國家資源往示范區傾斜,加強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戰略的銜接,以山東省高質量發展推動國家戰略落地。
3.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發展。強化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創新,帶動5G、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產業發展,引導傳統產業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不斷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激發傳統產業新活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4.培強企業與優化生態緊密銜接。加強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優質服務商的梯度培育力度,推動龍頭企業增強對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的引領整合能力,提升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打造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資源共享、融通發展的產業生態。
5.統籌謀劃與分類施策協調推進。圍繞制造強省、數字強省十四五規劃目標,瞄準重點行業和標志性產業鏈數字化轉型迫切需要,點上企業示范、線上行業帶動、面上區域協同,清單化管理、項目化落實、工程化推進,加快示范區各項重點任務推進實施。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新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量質并進,工業互聯網平臺賦能制造業轉型升級作用顯著增強,標志性產業鏈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融合應用的廣度與深度不斷擴展,多方參與、互利共贏的融合融通發展生態持續完善,兩化融合水平保持全國第一梯隊,全面建成區域開放協同、網絡設施完備、平臺建設領先、融合應用引領、支撐保障有力的工業互聯網示范區。
1.新型基礎設施走在前列。覆蓋各地區、各行業的“雙千兆”網絡初步建成,建設開通5G基站25萬個以上、力爭達到27萬個,打造一批5G行業應用創新推廣中心。建成“星火·鏈網”濟南超級節點,建設運營二級節點30個以上,累計標識注冊量超過200億個,標識解析體系創新賦能效應凸顯。推動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落戶青島,建成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山東分中心,建立較完善工業互聯網網絡安全保障體系。
2.平臺體系構建走在前列。“工賦山東”綜合服務平臺全面發揮作用,打造5個左右國家級“雙跨”平臺,培育30個以上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和300個以上深耕行業需求的省級平臺。聚焦標志性產業鏈,打造20個以上基于工業互聯網的產業鏈供應鏈“雙鏈”協同平臺。重點平臺服務能力普遍提升,服務企業數、工業APP數、連接設備數大幅提升。
3.融合賦能應用走在前列。培育30個以上工業互聯網園區、50個以上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300個以上典型應用場景,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新模式新業態廣泛普及。力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達到兩化融合集成提升階段(工業3.0)的占比32%左右,達到兩化融合創新突破階段(工業4.0)的占比15%左右,應用工業互聯網的比例達到45%左右,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達到125左右。
4.產業發展生態走在前列。加快打造具有生態主導力、核心競爭力的“領航型”平臺企業,引進培育300家以上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帶動成長一批創新能力強、市場潛力大、高成長的“專精特新”企業,形成平臺企業賦能、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格局。發揮科研院所、平臺企業作用,突破一批網絡、標識、平臺、安全等領域關鍵技術。
二、重點任務
(一)建設泛在互聯的網絡體系。
1.大力推動企業外網升級。實施“雙千兆”網絡系統工程,全面支撐工業互聯網“進園區、入企業、聯設備”。加快5G規模化部署,引入網絡切片、邊緣計算等技術,提升5G網絡端到端聯接能力,適時開展基于5G毫米波的網絡建設,打造覆蓋全省的低中高頻協同網絡。開展5G“百城萬站”深度覆蓋行動計劃,實現重點企業、產業園區、商務樓宇等場所深度覆蓋。發展第五代超高速光纖網絡,推進10G PON(工業無源光網絡)接入設備部署,實現百G到園區、萬兆到車間、千兆到桌面。推動完善“確定性網絡”建設布局,加強城域網、園區網、企業網接入能力建設,為企業提供可管控、可定價的優質服務,降低專線接入和云服務成本,積極探索“確定性網絡+”方法路徑,大力培育智慧礦山、遠程控制、算力共享、遠程診療等產業化應用場景。(省通信管理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2.扎實推進企業內網改造。支持企業通過非侵入式改造、網關采集、自動采集等方式,對工業現場“啞設備”進行數字化改造,提升生產設備聯網率。推動工業設備跨協議互通,提高異構工業網絡互通能力,支撐多元工業數據采集。支持企業運用5G、IPv6、邊緣計算(MEC)、工業無源光網絡(PON)、時間敏感網絡(TSN)、確定性網絡等新型網絡技術改造建設企業內網,推動信息技術(IT)網絡與生產控制(OT)網絡融合,實現內網IP(互聯網協議)化、扁平化、柔性化建設部署。推動基礎電信企業、工業互聯網服務商與大型制造企業、產業園區等加強合作,面向復雜環境下工業控制領域高帶寬、低時延、高可靠、低成本等網絡需求,建設工業互聯網園區網絡。(省通信管理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3.深化“5G+工業互聯網”。開展5G“百企千例”規模應用行動計劃,推進5G模組與AR/VR、遠程操控設備、機器視覺、AGV等工業終端的深度融合,加快利用5G改造工業內網,打造一批5G全連接工廠。圍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運營管理、產品服務等環節,持續開展“5G+工業互聯網”試點,推動質量檢測、遠程運維、多機協同作業、人機交互等成熟模式在行業領域復制推廣。支持電信運營商、行業服務商、通信設備企業、制造業企業等聯合打造5G行業應用創新推廣中心,提供5G應用咨詢和解決方案,提升中小企業5G應用普及率。鼓勵濟南、青島等市建設“5G+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先導區,培育典型工業應用場景,引領5G技術在垂直行業的融合創新。(省通信管理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4.加快標識解析節點建設。完善標識解析體系,按照“儲備一批、建設一批、運營一批”梯次發展模式,面向電子信息、石油化工、食品、紡織、家電、智能裝備等重點行業,支持企業建設運營一批標識解析二級節點,形成面向重點產業鏈的規模化標識解析服務能力。圍繞供應鏈管理、關鍵產品追溯、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應用,引導和鼓勵企業開展標識解析集成創新,推動標識解析系統與工業互聯網平臺、工業APP等融合發展,支撐跨領域、跨行業、跨地域的信息聯通交互。培育一批系統集成解決方案供應商,面向汽車、船舶、儀器儀表等重點領域,推進基于5G、窄帶物聯網(NB-IoT)等技術的主動標識載體應用。(省通信管理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二)培育全國領先的平臺體系。
1.做大做強國家級“雙跨”平臺。推動海爾卡奧斯、浪潮云洲、藍海、橙色云等國家級“雙跨”平臺,在核心技術突破、應用賦能創新、產業生態營造和公共服務支撐等方面持續優化提升、跨越發展,打造“立足山東、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綜合型平臺。支持“雙跨”平臺聯合協會、聯盟等共同打造“工賦山東”工業互聯網綜合服務平臺,加快匯聚省內外優勢服務商資源,推動平臺資源互聯互通、數據開放共享,打造“資源共享、流量集聚”發展新模式。發揮“雙跨”平臺開放性、綜合性等優勢,引導“雙跨”平臺以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為導向,與“鏈主”企業共建子平臺,引導中小企業上平臺用平臺,提供技術支持、市場推廣、平臺支撐、人才培養等服務,打造“開放合作、共贏共生”產業新生態。支持國家級特色專業型平臺,在多行業、多領域走深向實,積極爭創國家級“雙跨”平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2.深入培育特色專業型平臺。瞄準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先進材料、高端化工、醫藥、工程機械、輕工、船舶和海工、新能源裝備、紡織服裝、農機裝備等標志性產業鏈,以“鏈主牽頭、全鏈參與、逐鏈梳理、沿鏈布局”方式,支持鏈主企業與“雙跨”平臺共建行業子平臺或自建特色專業型平臺,構建“一行業一重點平臺”發展格局,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設計制造協同、生產管理優化、設備健康管理、產品增值服務、制造能力交易等提供“上平臺用平臺”支撐。聚焦制造資源集聚程度高、產業轉型需求迫切的特色優勢產業集聚區,鼓勵建設一批面向重點區域的特色專業型平臺,匯聚中小企業標準化產能,實現協同設計、協同生產,構建“一區域一重點平臺”發展格局,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和產品創新力,推動平臺在“塊狀經濟”產業集聚區落地,實現區域內中小企業“抱團取暖”,促進“規模化”轉型升級。定期開展省級以上平臺評價,提出針對性發展建議,帶動平臺正向競爭發展,培育一批具有行業影響力的省級重點平臺。(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3.加快提升平臺服務能力。堅持分類施策、需求牽引和場景驅動,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深入行業現場、匯聚行業資源、積累行業知識,開發行業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提升平臺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力。依托協會、聯盟等市場化機制,建立平臺創新合作機制,推動“雙跨”平臺、省級平臺間深化合作,開展面向功能適配性、技術成熟性、安全可靠性、規模化可用性等方面的試驗驗證,促進平臺產品及服務推廣協作,提升平臺應用服務水平。支持工業互聯網平臺面向生產全流程、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面向大數據、邊緣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孿生、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前沿技術應用,開展模塊化、低成本應用研發和市場推廣,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多樣化服務。鼓勵平臺運營方開放平臺資源,匯聚多方開發者和創客資源,構建基于平臺的新型工業APP開發生態。(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三)構建高效流通的數據體系。
1.加快工業數據中心建設。推動國家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中心山東省分中心建設,爭取大型互聯網企業區域性數據中心落地山東。加快工業大數據中心一體化布局,打造覆蓋41個行業大類的全省工業大數據中心一張網,建設全國領先的數據中心資源高地。選擇工業基礎雄厚、工業企業集聚的區域和重點領域建設省級中心,在省會、膠東和魯南等經濟圈建設省級區域一級節點,選擇化工、新能源、裝備制造等優勢行業建設省級行業一級節點,選擇產業鏈協同能力強的產業園區以及數字化程度高的骨干企業和研究機構建設省級二級節點和算力基礎設施,作為邊緣級中心,形成“國家級-省級-邊緣級”的工業大數據中心發展格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大數據局參與)
2.促進工業數據采集匯聚。加快工業數據全面采集,支持工業企業運用先進傳感技術、數字儀器儀表、智能控制系統改造現有生產裝備,升級各類信息系統,為研發、生產、經營、運維等全流程的數據采集提供支撐。引導企業加強數據資源管理,實現數據的可視、可管、可用、可信。啟動工業大數據主題庫建設,建立資源目錄體系,完善數據管理及服務機制。鼓勵優勢企業結合個性化定制、平臺化設計、網絡化協同、智能化生產、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等場景匯聚產業鏈和供應鏈數據,打造一批行業專題庫,推動實現全省工業數據高質量集聚。有序開展數據管理能力成熟度評估模型國家標準貫標,增加有效數據供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3.推動工業數據流通交易。鼓勵行業龍頭企業搭建數據共享平臺,推進信息系統和數據資源整合,聯合上下游企業、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圍繞數據共享流通,形成戰略伙伴關系,面向供應鏈管控、協同研發等高價值數據共享應用場景,合作建設共享環境安全可信、共享過程全程可控的工業數據空間。支持建設省級工業大數據交易平臺,探索推行數據(產品)登記制度,引導數據(產品)先登記再流通。鼓勵行業龍頭與上下游企業合作探索利益分成、直接購買等多種數據交易方式,在能源、化工、冶金等領域開展數據交易試點,引導數據交易從線下、獨立交易轉向線上、平臺化交易。(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大數據局參與)
4.深化工業數據融合應用。加快數據驅動的全流程應用,引導產業集聚度高、數字化基礎好、升級改造意愿強、示范帶動作用大的工業集聚區開展應用能力評估,鼓勵企業加快構建數據驅動的集成應用,挖掘工業大數據典型應用場景。協同推進大中小企業應用,鼓勵大企業利用工業互聯網平臺、大數據平臺等,向中小企業共享生產要素、開放創新資源、提供人才支持,形成協同創新、相互促進的應用體系。培育數據驅動的制造新模式,支持工程機械、電子電器、紡織服裝等行業,加強工業數據和工業知識集成應用,探索基于“AI+大數據”的自主化設計和智能仿真,探索個性化定制與柔性生產模式。(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四)打造融合創新的應用體系。
1.持續提升兩化融合水平。組織開展兩化融合發展水平跟蹤評估,編制分區域、分行業的兩化融合數據地圖,為各市、各行業提供分類分級指導。鼓勵企業開展自評估自診斷,加快兩化融合管理體系標準在重點領域和優勢產業全覆蓋,優先支持貫標企業申報試點示范和財政支持政策,引導傳統企業通過貫標推動生產方式創新、管理模式變革和商業模式轉型。完善兩化融合貫標服務生態,支持貫標機構為企業提供更加精準有效的服務,打造易推廣、低成本貫標工具和解決方案。積極爭取國家兩化融合度貫標試點,探索開展兩化融合度評估成果應用,引導企業逐級或跨級提升信息技術融合應用水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2.加快促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滾動實施“萬項技改”,加快“萬企轉型”,通過裝備換芯、生產換線、機器換人,逐年提升裝備數控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智能化、園區智慧化、產鏈平臺化、集群生態化水平,不斷加強企業對接工業互聯網基礎能力。加快構建“市級-省級-國家級”智能工廠梯次培育體系,培育建設一批智能工廠(場景和數字化車間),形成一批智能制造地方標準,探索推廣一批智能制造新模式。聚焦大型傳統企業,采用“點對點”服務模式,依托第三方頂級專業機構開展戰略咨詢,研究制定工業互聯網建設規劃和行動方案,支持企業完成數字化轉型頂層設計,打造行業龍頭企業轉型樣板。聚焦鋼鐵、石化、裝備、食品、紡織等傳統優勢行業,落實重點行業數字化轉型方案,鼓勵行業龍頭企業率先開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創新,打造集團級數字技術賦能平臺,支撐全業務數字化轉型,支持中小企業加快“上云用數賦智”進程,推進生產設備與信息系統的全面互聯互通。(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3.優化提升支撐性產業基礎。實施“強芯”工程,鼓勵通訊芯片、工控芯片、傳感芯片等電子元器件技術攻關和規模化生產,加大國產硬件產品的推廣力度,通過規模化應用提升硬件產品成熟度。加快智能傳感器、模組、網關、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變頻器、伺服控制器、自動化生產設備、工業機器人等基礎硬件研發和產業化。實施“鑄魂”工程,推進智能設計與仿真、生產控制經營管理與市場服務等工業軟件核心技術突破,推進工業技術、原理、工藝、經驗等工業知識的軟件化。加快傳統工業軟件集成應用、云化遷移和迭代,形成覆蓋工業全流程的微服務資源池。推動工業APP創新發展,聚焦行業數字化轉型關鍵環節,打造一批經濟價值高、推廣作用強的行業通用工業APP,面向特定領域、特定場景個性化需求,培育一批企業專用工業APP。支持開源社區、開發者社區建設,發展工業APP商店,促進工業APP推廣應用。支持企業根據需要聯合制定平臺間接口規范,鼓勵平臺間聯合攻關、互補合作,推動工業APP的跨平臺調用與訂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省發展改革委參與)
4.大力培育創新應用新模式。圍繞智能化制造、網絡化協同、個性化定制、服務化延伸、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積極培育新業態新模式。引導家電、電子信息、紡織服裝、食品等行業,面向數字化生產、智能化檢測等應用,推進個性化定制和協同生產。鼓勵汽車、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船舶等行業龍頭企業,搭建工業互聯網平臺,全面提升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等智能化水平和預測性維護等產品衍生服務能力。在鋼鐵、石化、有色金屬等行業,聚焦設備監管、工藝優化、安全環保等應用,提升數字化管理和智能制造能力。深化工業互聯網與人工智能、區塊鏈、數字孿生等技術的融合創新應用,探索建設C2M(用戶直連工廠)、云制造、柔性智能工廠。(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5.加強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建立“大型企業引領推廣、中小企業廣泛應用”的融通發展模式,鼓勵領先企業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搭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大中小企業創新協同、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的新型產業創新生態,降低中小企業創新轉型成本,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能力提升。深入開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計劃,完善“云服務券”補貼方式,鼓勵和支持工業互聯網平臺、云服務商,研發針對不同行業中小企業的需求場景,開發使用便捷、成本低廉的中小企業數字化解決方案,分行業、分類制定產品目錄,大力推進中小企業“上云上平臺”,實現研發、設計、采購、生產、運維、銷售、物流、庫存等業務在線協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財政廳參與)
6.加快一二三產業融通發展。鼓勵第一產業、第三產業推廣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先進生產模式、資源組織方式、創新管理和服務能力,聯合打造跨產業服務平臺,用數據驅動價值鏈升級。支持農業裝備企業和食品、紡織等輕工企業,依托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加強供應鏈管理、數字化營銷、產品質量追溯等,推動實現種植業、漁業、畜牧業、林業等精準作業和智慧管理,提升農產品安全保障水平。鼓勵有條件的農業裝備企業探索裝備制造、農業生產、農產品銷售等全產業鏈一體化發展模式。鼓勵物流、快遞、分銷、零售等服務行業,通過接入工業互聯網平臺,逐步融入制造業采購、生產、倉儲、配送、售后等環節,協同推進降本增效。支持商業銀行、保險機構與工業互聯網企業深度對接,創新供應鏈金融、質量保險等金融服務產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地方金融監管局牽頭)
7.賦能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增效。支持“鏈主”企業結合產業發展需求,整合創新資源要素,打造產業鏈供應鏈“雙鏈”協同平臺,利用工業互聯網將業務流程與管理體系向上下游延伸,“沿鏈”帶動中小企業開展網絡化改造和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動上下游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提高產業鏈協作效率和供應鏈可靠性。支持平臺企業發揮生態開放、資源集聚等綜合性優勢,為制造業企業及供應商、分銷商及線下、線上門店等,提供上下游一體化的全產業鏈管理服務,打造“平臺+產業鏈供應鏈”優秀解決方案,加快實現訂單、庫存、計劃、生產、交付、物流等關鍵環節數據互通、網絡協同。(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8.助力重點行業綠色轉型發展。聚焦鋼鐵、石化、建材、有色金屬等行業,加快推進重點用能設備、關鍵生產工序等數字化改造和上云上平臺,深化生產資源協同調度和碳排放全面監測及管控評估,助力企業構建綠色制造體系。面向節能、降碳、節水、減污、資源綜合利用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典型應用場景,推廣標準化的“工業互聯網+綠色制造”解決方案。利用5G、工業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產品設計、生產制造、使用、回收利用等環節深度融合,推動企業、園區實施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精細化管理,打造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能源資源、碳排放等精益管控體系,探索碳足跡全生命周期跟蹤、再生資源回收利用、能源梯級利用等創新綠色模式,提高單位能源資源產出效率。(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生態環境廳牽頭)
9.實施“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行動計劃。圍繞石化、冶金、建材、有色金屬、涉塵涉爆、危化品等重點行業領域,鼓勵企業建設一批特色專業型平臺,擴大工業互聯網應用,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安全感知、監測、預警、處置及評估體系,提升工業企業安全生產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聚焦“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新技術新模式,組織企業開展試點應用,打造一批典型應用場景,培育一批解決方案提供商,總結推廣一批實施方案,加快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安全生產的融合創新與普及推廣。鼓勵各市加快探索“工業互聯網+安全生產”推進路徑,培育協同創新模式,形成管理創新方式。(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應急廳牽頭)
(五)營造富有活力的生態體系。
1.推進區域協同發展。依托工業互聯網,打破區域行政劃分和市場壁壘,實現區域內科技、人才、資本等要素資源集聚和共享,加快形成“濟、青、煙”三核引領的工業互聯網區域發展格局,打造基礎完備、融合應用的要素高地,科技引領、機制靈活的創新高地,平臺賦能、資源匯集的產業高地。鼓勵濟南發揮省會經濟圈中心城市、青島發揮膠東經濟圈龍頭城市作用,健全跨市域、跨區域合作機制,引領帶動圈內工業互聯網空間布局優化、科技協同創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鼓勵淄博、濰坊、濟寧、泰安、威海等市結合現有產業基礎,引進工業互聯網創新資源落地,探索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工業互聯網發展模式。鼓勵棗莊、日照、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等市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普及,構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新發展格局。鼓勵東營市發揮石化、橡膠輪胎、石油裝備等優勢,建設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高地。(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發展改革委、省科技廳、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參與)
2.積極培育工業互聯網企業。圍繞平臺服務商、解決方案服務商、網絡建設服務商、數據采集服務商、工控安全服務商和工業互聯網配套服務商等,建立工業互聯網服務商資源池,推動組建工業互聯網服務商聯盟,建立完善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生態體系,引進培育一批技術實力雄厚、服務能力優秀的工業互聯網企業。支持制造業龍頭企業加速服務化、軟件化轉型,通過剝離信息化業務部門成立獨立法人,開放技術、設備、數據等產業資源,將數字化轉型經驗形成行業解決方案對外輸出。組織投融資機構與省內重點工業互聯網企業開展對接和服務,利用社會資本力量幫助企業做強做大,培育一批工業互聯網獨角獸、瞪羚企業,支持發展質態好、帶動效應強的工業互聯網企業上市。(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山東證監局參與)
3.強化關鍵技術攻關。加強工業互聯網基礎理論研究,提升原始創新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支持企業牽頭建設重點實驗室、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應用創新推廣中心等載體,培育一批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技術策源地,加速科技研發與科技成果應用的雙向迭代。發揮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聯合工作機制作用,開展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揭榜掛帥”,加快網絡、標識、平臺、安全等關鍵技術與產品研發,重點突破工業智能算法、工業模型、微服務組件、新型網絡互聯、智能制造單元等工業互聯網核心技術和關鍵共性技術。支持工業互聯網企業加強5G、邊緣計算、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區塊鏈等與工業互聯網平臺的融合技術研究,深化融合產品及解決方案的測試驗證和應用推廣。(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4.推動高水平標準制定。引導工業互聯網服務商和應用企業完善知識產權管理體系,加強知識產權儲備和運營,走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高端化路線,加快將自主創新技術和解決方案轉化成工業互聯網標準,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支持企業、行業協會、科研機構、高校等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國際標準編制,結合5G、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和產業發展趨勢,加快構建涵蓋工業互聯網關鍵技術、產品、管理及應用的標準體系,并在全省企業中大力推廣應用。(省市場監管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六)筑牢防控一體的安全體系。
1.落實網絡安全主體責任。建立健全安全監測、信息通報和檢查檢測機制,加強重點平臺、工業企業、工業APP等安全檢查檢測,督促指導企業提升安全防護水平。推動工業互聯網應用企業、平臺企業、標識解析節點運營企業等,落實網絡安全主體責任,實施分類分級管理,加快提升差異化、精細化網絡安全管理水平。推動各市建立屬地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體系,加快形成重點企業清單和重要數據保護目錄,完善態勢感知、監督檢查、事件通報、整改落實等閉環管理機制。(省通信管理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委網信辦牽頭)
2.增強安全感知防護水平。強化省級工業互聯網安全態勢感知平臺建設,構建覆蓋設備安全、控制安全、網絡安全、應用安全、數據安全的安全防護體系,完善信息共享、監測預警、態勢感知、應急響應、攻擊防護等功能,提高工業互聯網識別和安全監測發現能力,實現對工業云平臺、工業APP、企業內外網等工業互聯網領域的全覆蓋,加強與國家技術平臺對接,引導重點企業建設安全綜合防護系統,形成國家、省、企業三級平臺聯動體系,有效提升工業互聯網安全保障能力。(省通信管理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
3.提升網絡安全供給能力。引導企業建立基于國產軟硬件的研發平臺和驗證測試環境,加強國產密碼、安全芯片、高性能服務器、工業互聯網安全產品、工控安全設備等研發和產業化,推動建設技術領先、應用豐富的網絡安全產業生態。針對工業互聯網安全技術研發、行業應用、產融合作等關鍵環節,加快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業務規模大、競爭能力強的服務商。鼓勵專業機構、網絡安全企業為工業互聯網企業提供安全咨詢、安全監測、檢測評估、系統加固等優質高效的安全服務。(省委網信辦、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科技廳參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實施。
加強部省協調,統籌謀劃示范區發展重大工作,協調解決重點難點問題,督促指導加快示范區建設進度。在省制造強省建設領導小組框架內,建立健全橫向部門協同、上下省市聯動的工作體系和推進機制,進一步強化示范區推進合力。組建由龍頭企業、科研院所、行業智庫等組成的省級工業互聯網專家委員會,開展前瞻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研究。探索建立工業互聯網產業監測指標體系,加強評估評測。鼓勵各市積極探索工業互聯網發展路徑,加大政策、資金等供給力度,落實稅收優惠,穩妥有序推進重大項目、重點載體建設,確保示范區建設取得實效。(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牽頭,省政府有關部門參與)
(二)強化人才保障。
加快山東高等院校工業互聯網領域學科專業布局,鼓勵工業互聯網龍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人才實訓基地,培育工業互聯網技術人才、應用創新型人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以及復合型領軍人才。通過泰山學者、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等重點人才工程,積極引進培養工業互聯網領域高層次人才。舉辦“工賦山東”工業互聯網大賽,通過競賽廣納人才,為校企之間搭建人才直通車。舉辦工業互聯網和數字專員專題培訓班,建立常態化、專業化人才培訓機制。鼓勵協會、聯盟等聯合龍頭企業,定期發布工業互聯網領域人才需求預測報告,編制工業互聯網緊缺人才需求目錄,為院校加強專業建設、技術技能人才提升業務素質和實現良好就業提供參考。(省委組織部、省教育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人力資源保障廳牽頭)
(三)加大資金支持。
充分發揮省級財政專項資金、政府引導基金作用,帶動社會資本加大對工業互聯網領域基礎設施和平臺建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等投資力度。落實“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政策,制定工業互聯網省級財政支持政策實施細則,加強對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園區、標識解析二級節點、5G建設應用、股權投資等支持力度。創新實施技改專項貸、智能化技改等政策,采取貸款貼息、設備獎補、擔保補助等方式,對符合條件的重大數字化改造項目予以支持。鼓勵銀行、保險、基金、信托機構強化投行思維,聯動券商、創投風投,服務工業互聯網企業上市全過程、并購重組各環節。(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財政廳牽頭,省地方金融監管局、山東證監局參與)
(四)深化合作交流。
鼓勵省內企業與省(國)內外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相關機構,在工業互聯網技術研發、應用創新、模式構建、機制完善、服務拓展等方面,開展緊密有效的交流合作。支持國內外企業在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等,開展新模式新業態先行先試。鼓勵有能力的單位通過設立海外分支機構等形式,為省內工業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提供專業服務。支持舉辦世界工業互聯網產業大會、膠東經濟圈工業互聯網峰會等具有行業影響力的峰會論壇,打造學術交流、產業對接、成果展示的合作交流平臺。做好工業互聯網示范區建設成果總結推廣,加強宣傳解讀,擴大示范區影響力,營造良好發展氛圍。(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省商務廳牽頭)
抄送:省委各部門,省人大常委會辦公廳,省政協辦公廳,省監委,省法院,省檢察院。各民主黨派省委,省工商聯。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2022年10月24日印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