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民政部等九部委《關于深入推進智慧社區建設的意見》(民發〔2022〕29號),加快推進我省智慧社區建設工作,全面提升城鄉社區治理與服務的智慧化水平,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按照數字強省建設的整體布局,緊緊錨定“走在前、開新局”目標定位,加快推進數字變革創新,深化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社區治理服務的融合應用,全面升級社區數字基礎設施,集約建設便民惠民智慧服務圈,打造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社區治理與服務的新形態,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委領導,政府推進。把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貫穿于智慧社區建設的全過程和各方面,發揮政府部門統籌協調作用,以縣域為主體,推動開展整體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需求導向。立足社區資源稟賦和居民需求,聚焦社區治理服務難題和群眾關切問題,拓展應用服務場景,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服務功能。
堅持統籌規劃,多方參與。堅持“一盤棋”建設思路,強化系統觀念,整合現有資源,推動系統集成、數據共享和業務協同,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建設,探索打造共建共享的長效建設運營模式,為基層賦能減負。
堅持分類建設,逐步提升。結合實際分類建設基礎型、成長型和標桿型智慧社區,由易到難、逐步提升、梯次推進建設工作,引領帶動城鄉社區加快智慧化建設。
堅持安全可控,集約創新。加強智慧社區網絡和數據安全管理,強化關鍵信息基礎設施防護,加強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依法保護居民個人隱私和信息安全。
(三)工作目標。2022年底前,初步構建起網格化管理、精細化服務、信息化支撐、開放共享的智慧社區服務平臺,建成1200個左右基礎型及以上的智慧社區,推出部分成長型、標桿型智慧社區示范點,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2025年底前,建成不少于5000個基礎型及以上的智慧社區,打造一批成長型、標桿型智慧社區,社區治理和服務智能化水平顯著提高,社區層面基本實現智慧共享、和睦共治。
二、重點任務
(一)全面筑牢智慧社區建設的數字底座。
1.集約建設智慧社區平臺。依托各級一體化“云、網、數”等支撐資源,由設區市統籌規劃,以縣(市、區)為建設主體,按
照相關技術標準,在充分利用現有平臺基礎上,通過自行組織或引入企業參與等多種途徑,因地制宜搭建縣域統一的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全面支撐街道(鄉鎮)、社區(村)智慧化的管理和服務需求。推動已有各類社區信息系統與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聯網對接或遷移集成,實現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與“城市大腦”、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智慧物業管理服務平臺、智慧安防小區平臺等互聯互通,推動實現業務、數據有效融合,打造立體式社區治理服務“智慧中樞”。以設區市為單位,大幅優化精簡部署在社區的業務應用系統,整合功能單一、相近或重復的政務服務類、辦公類、管理類、學習類等APP,逐步通過“愛山東”“山東通”支撐社區智慧化應用需求。
2.加快推動社區數據匯聚。健全完善數據資源標準規范,制定社區信息共享清單,加快建立標準統一、動態管理的社區數據資源體系。以縣域為單位統籌社區數據資源整合匯聚,依托一體化大數據平臺,完善街道(鄉鎮)與部門政務數據資源共享交換機制,推動一體化大數據平臺與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融合貫通。推動縣級以上數據向基層返還賦能,實現數據資源在縣(市、區)、街道(鄉鎮)、社區(村)等的多級聯動和融合應用,大幅壓減基層數據采集和報送任務。充分依托人口、法人單位、電子證照、空間地理等基礎數據庫,完善社區重點場所、常住居民、流動人口以及特殊人群的基礎數據。健全社區治理服務的主題數據庫,通過大數據關聯分析和挖掘應用,提升社會矛盾風險、社區多發事件、群眾關切問題等的監測預警和分析研判能力,滿足社區常態化疫情防控等重點應用場景需要。加強社區數據安全管理,完善動態監測和主動防護手段,加強小區物業服務企業數據管理使用情況的監管。在維護公共安全等領域,依照相關法律法規穩妥慎重使用人臉識別技術。
3.塑強社區數字基礎設施。以縣域為單位統籌推動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智慧化改造,結合社區實際應用需求,以市場化方式引導社會資本參與社區便利店、無人售貨機、自助取水機、智能快遞柜、智能充電樁、智能文體設施等便民服務設施建設布局,指導公共事業相關單位優化社區智慧電網、水網、氣網和熱網布局,鼓勵引導電信運營商加快社區5G和固定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升級改造。在全省一體化視頻資源體系框架下,合理布建社區公共視頻監控點位,推動在車輛識別、高空拋物監測、智能預警等方面的融合應用。推進智能感知設施建設,擴大智能感知設施和技術在安全管理、群防群治、車輛管理、生活垃圾處理等領域應用。充分考慮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數字化的基本需求和使用習慣,推進適老化和無障礙服務設施建設。以智慧社區帶動智慧小區建設,拓展智能門禁、車輛管理、視頻監控等物聯網和云服務應用。
(二)全面強化智慧社區精細化治理能力。
4.推動治理方式創新。依托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建立健全民情反饋、風險研判、應急響應、輿情應對機制,提升社區全周期管理水平,發揮數字技術在社區治理和輔助決策中的作用。加強“互聯網+社區黨建”建設,推動社區黨建工作與黨員管理服務信息化,持續做好網上群眾工作,推動基層黨建和社區治理服務融合發展。完善社區網格治理平臺功能,整合人、地、事、物、情、組織等各類基礎數據,推行“社區輸入+網上推送+部門響應”工作模式,深化網格聯動融合,健全即時響應機制,提升快速處置能力。加快推動“山東通”在社區層面的部署應用,強化“山東通”平臺對社區治理、網格化管理、數據填報等的支撐力度,減少社區工作人員日常報表的負擔。
5.引導群眾參與共治。探索推進居(村)民委員會換屆網上選民登記、居(村)務公開、“云”議事、網上意見征集等方式,在線發布經濟發展、社會文明、社區服務等信息,暢通群眾參與共治渠道,充分聽取和吸納群眾的意見建議,及時回應群眾訴求,不斷優化共建共治共享工作機制。加強網絡文明和宣傳陣地建設,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居民對社區生活共同體的歸屬感和參與度。依托社區(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支持和培育志愿服務隊伍,推動線上志愿服務規范化發展,積極擴展數字化支撐下的線下服務,支持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提供專業化、特色化、個性化服務。
6.提升精細治理成效。強化社區常態化疫情防控作用,通過數據共享和分析比對,全面掌握轄區人員核酸檢測和疫苗接種信息,做到分類、精準、動態管理,提升疫情防控的前瞻性和準確性。加強社區安全智能化管理,推動小區感知類、管理類、異常告警類、處置類等全量數據,接入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推動智慧安防數據助力基層安全管控,提升社區安全防范和抵御安全風險的能力。搭建社區災害綜合監測預警模型,發展實時監測、智能預警、應急管理和疫情防控智能應用,健全監測預警和部門聯動響應機制,全面提升社區預警和應急處置能力。
(三)全面提升智慧社區便捷化服務水平。
7.優化政務服務供給。完善“愛山東”政務服務平臺功能,推動就業、健康、衛生、醫療、救助、養老、助殘、托育、未成年人保護等更多事項實現“網上通辦”“掌上通辦”,不斷擴大社區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受理、辦理的數量和種類,拓展線上查詢、辦理、反饋功能,逐步形成社區線上政務服務為主,線下政務服務為輔的辦事服務格局。規范社區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推動社會保險、醫療衛生、養老服務、社會服務等群眾辦理頻次較高且基層能夠有效承接的政務服務事項,以委托受理、幫辦代辦等形式下沉基層辦理。對醫療、社保、民政、生活繳費等高頻服務事項,適當保留線下辦理渠道,推廣“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務,滿足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便捷服務需求。按需合理部署政務服務自助一體機,方便群眾“就近辦”,提升辦事便捷率。
8.完善生活服務功能。在智慧社區綜合信息平臺整體框架下,結合本地實際,以縣域為單位整合社區周邊商超、物業、維修、家政、養老、餐飲、零售、美容美發、文化體育等生活服務業資源,通過微信小程序等移動端應用鏈接社區周邊商戶,推動水、電、氣、暖等公共事業收費線上辦理,打造社區智慧生活服務生態圈,通過規模化運營實現收益反哺智慧社區建設。推動社區購物消費、居家生活、公共文化生活、休閑娛樂、交通出行等各類生活場景數字化,打造多方互動、智慧共享的社區數字生活。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探索建立無人物流配送進社區,開發符合“三農”需要的技術應用,積極發展直播電商等農產品網絡銷售新模式。強化數字技能教育培訓服務,助力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共享智慧生活,消除“數字鴻溝”。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大數據、民政、政法、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財政、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農業農村等部門要在數字強省建設領導小組統籌領導下,密切配合,分工協作,結合職責任務有序推進智慧社區建設,定期組織對市、縣(市、區)、社區建設推進成效進行現場評價和抽檢復核。各設區市要加強對所轄縣(市、區)智慧社區建設工作的整體推進和監督指導,統籌做好本市范圍內復核驗收、評估評價、成果公示、經驗推廣等。縣(市、區)作為智慧社區建設的第一責任主體,要以縣域為單位推進整體建設,根據建設標準做好縣域范圍內智慧社區建設情況的驗收評估、結果公示等,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整體建設運營。各街道(鄉鎮)、社區(村)要按照縣級統一部署,因地制宜探索開發符合本地實際的特色應用,做好數據采集整理和開發利用,引導群眾全面參與智慧社區建設、應用以及評估評價工作。
(二)抓好整體規劃。以設區市為單位,統一編制智慧社區建設規劃,統籌考慮各地建設基礎、地理位置、人口數量、居民年齡等以及社區內部所轄商區、新建小區、老舊小區等不同情況,
重點規劃社區治理、基礎設施運營、公共事業管理(安防管理、物業管理、停車管理)等領域智慧化建設(改造),按需拓展其他特色建設(改造)項目。設區市大數據、民政、政法、網絡安全和信息化、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公安、財政、住房城鄉建設(城市管理)、農業農村等部門要加強工作整體設計,分類規劃智慧社區建設策略和重點,推動智慧社區建設與新型智慧城市、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智慧安防小區(技防村)、數字鄉村、綠色社區、數字家庭等有效銜接,形成政策合力。
(三)強化各項保障。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加大對智慧社區建設支持力度,吸引社會力量參與智慧社區建設,創新提供服務模式和產品。探索智慧社區建設市場化運營模式,創新智慧社區建設投融資機制,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或合作開發等方式,支持各類市場主體承接智慧社區建設項目運營,推進創新迭代,逐步健全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智慧社區建設長效運營模式。強化社區隊伍建設,加強對社區工作者信息化技能培訓,引導高等院校信息化相關專業畢業生在智慧社區建設相關領域就業創業,持續提升社區工作者專業化能力。加大教育培訓,開展面向社區居民知識普及和教育培訓,提高智慧社區實際應用水平。加強宣傳引導,全面總結推廣各地成功經驗和典型做法,推動智慧社區建設擴面提升。注重安全防護,建立健全社區信息安全長效保護機制,加強關鍵基礎設施防護能力,強化各類數據資源安全管理和防護。
山東省大數據局 山東省民政廳
中共山東省委政法委員會 中共山東省委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委員會辦公室
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
山東省公安廳 山東省財政廳
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 山東省農業農村廳
2022年10月31日
(此件公開發布)